香港 (2017年11月26日) – 香港雖然是全球最大的魚翅貿易城市,2016年入口魚翅高達5700噸,當中三分一屬瀕危鯊魚品種,但香港政府目前所採取的保育措施卻沒法下達市民。香港護鯊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貿易規管作為目前對瀕危鯊魚僅有的保育政策,98%市民卻不了解現時的貿易規管,反映現時的貿易規管堅離地,保護鯊魚的成效有限。
是次調查成功以電話訪問803名18歲以上香港市民,發現77%都表明不會購買瀕危鯊魚產品。不過,絕大部份市民都不清楚政府對瀕危鯊魚的規管措施,僅1.9%的市民知道受香港法例規管的鯊魚品種數量,其餘91.1%的市民直言不知道,6.8%市民就回答錯誤。
在本港較早前公布的魚翅市場研究中,位列三大市場常見品種的「春翅」,2014年被列為瀕危物種後,香港市場仍消耗了65噸「春翅」。香港護鯊會項目統籌古偉牧認為錯不在市民:「打邊爐牛肉都會寫明係美國安格斯定澳洲和牛,但市場上出售的魚翅標明為春翅,市民根本不知是否屬瀕危鯊魚品種。市民可能因此而犯下無心之失,加速鯊魚絕種。」調查發現市場上未有標明鯊魚品種名稱,會顯著令市民產生誤會。有3成市民知悉雙髻鯊屬於瀕危品種,但卻只有8%的市民知悉「春翅」(雙髻鯊的魚翅)是來自瀕危品種,而且受訪者教育程度的高低對魚翅的認知並無幫助。
特區政府現時僅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要求12種瀕危鯊魚於出入口時申領許可證,但除此以外則未有任何措施,減少市場上消耗相關產品,或者標明產品。如此缺乏規管的市場,就導致現時無法辨別,無法避免購買瀕危鯊魚產品,亦有可能成為水貨客的抗辯理由。立法會《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草案委員會主席梁繼昌表示:「《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只能令政府有權檢控走私活動,但要改變市民的消費習慣,從而落實保育,就有賴明確的標籤制度。」
調查中,57%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實施「強制標籤魚翅品種,列明是否瀕危鯊魚」,反映市民都期望市場有明確的資訊,辨別瀕危鯊魚,亦有接近7成(69.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有責任提醒消費者。因此,本會建議特區政府配合《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的修訂工作,研究本地市場的瀕危鯊魚保育政策,特別是鯊魚產品的標籤安排,以履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魚翅貿易城市的責任。
香港護鯊會亦與護膚品牌LUSH合作,11月27及28日於旺角西洋菜街分店,展出多種於香港市場出售的瀕危鯊魚產品,包括雙髻鯊、灰色真鯊、長尾鯊、鐮狀真鯊等,讓市民認識本地魚翅市場造成的鯊魚絕種危機。LUSH 嵐舒表示公司一直以來都支持保護海洋的工作,今次將推出「護鯊之星香氛皂」義賣,收入全數捐助支持香港護鯊會的保育工作,各門市將同步會收集市民簽名,推動特區政府制定瀕危鯊魚的保育政策。
表二:受規管的瀕危鯊魚例子
魚翅種類 | 鯊魚品種 | 學名 | 英文名 | IUCN級別 | 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
牛皮天九翅 | 鯨鯊 | Rhincodon typus | Whale Shark | 瀕危 | 附錄II |
挪威天九翅 | 姥鯊 | Cetorhinus maximus | Basking Shark | 易危 | 附錄II |
牛皮鯊翅 | 大白鯊 | Carcharodon carcharias | Great White Shark | 易危 | 附錄II |
(不詳) | 鼠鯊 | Lamna nasus | Porbeagle | 易危 | 附錄II (2013) |
春翅 | 路氏雙髻鯊錘頭雙髻鯊 | Sphyrna lewini Sphyrna zygaena |
Hammerhead | 瀕危 易危 |
附錄II (2013) |
骨翼/骨片 | 無溝雙髻鯊 | Sphyrna mokarran | Hammerhead | 瀕危 | 附錄II (2013) |
琉球 | 長鰭真鯊 | Carcharhinus longimanus | Oceanic Whitetip | 易危 | 附錄II (2013) |
五羊 | 鐮狀真鯊 | 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 Silky Shark | 近危 | 附錄II (2016) |
密骨/勿骨 | 長尾鯊 | Alopias spp. | Thresher Shark | 易危 | 附錄II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