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香港特區政府立法會議員:
近日,有亞洲以及國際間的媒體,向大眾聲稱魚翅貿易是可持續的。我們謹此以海洋科學家
的身份,就此等失實報導表示關注。事實上,龐大的魚翅貿易一直未被妥善監察和管理;而
進行魚翅貿易的亞洲國家,亦絕少甚至無權干涉其他國家的鯊魚漁業。鯊魚的性成熟期長,
繁殖率低,過度捕撈已將牠們趕上絕種之路。現時只有少數國家對其水域內的鯊魚漁業作出
有效的監管,所以,根本沒有實質理據支持魚翅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講法。
縱然香港海產進出口商會(MPA)屬下的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小組近日對此作出反駁,仍
有大量科學數據足以証明魚翅貿易直接促使全球多個鯊魚品種數量銳減。研究結果一致證實
眾多的鯊魚種類,以及其他軟骨魚類,如:魟科和鰩科魚,都同受威脅;相關研究更指出如
果這些魚類持續減少,將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無可挽救的影響。
本函聯署者相信,為了全球海洋生態及香港市民的將來,立法會議員理應得到有關議題的全
面資訊,重點如下:
- 魚翅貿易如維持現況,將無法持續。通過同行評審的科學研究顯示,在2000年,數以千萬計鯊魚的魚鰭被用作魚翅買賣。此後,再沒有相關的魚翅貿易統計,因而無法評估實際被殺的鯊魚數目。因此,業界根本沒有實際數據證明魚翅貿易是可持續的。世界各地均有關於鯊魚數目大減的報導,以加勒比海等地情況尤為嚴重。個別品種,如在墨西哥灣一帶生活的遠洋白鰭鯊,及地中海海域的雙髻鯊,數量急劇下降。這些資料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學術期刊刊載的實質數據分析。
- 鯊魚鰭是目前鯊魚身上最值錢的部份,因此漁民無論有意或無意捕獲鯊魚,大多數會保留,絕少將其放生到海裡。由此可見,魚翅貿易是其中一個促進捕鯊活動的主因,實在不容置疑。可是,魚翅貿易卻一直未受妥善監管,在可見將來恐怕未能持續。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不足以保護鯊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把82個鯊魚品種的絕種風險列為「易危」、「瀕危」和「極危」級別。可是截至現時,在這82個鯊魚品種當中,只有3個品種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監管。多個品種其實已符合受公約保護的標準,卻因為各種政治因素,在會議中未能獲得所需要的總票數的三份之二而被否決。多國政府或區域漁業經營組織已陸續立法保護瀕危鯊魚品種,數目更與日俱增。反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卻多次因為三份之二票數的規定,比個別國家或地區的執法還要落後;因此,公約名單不能作為「瀕危物種」的標準。
總括而言,各方面的科學理據都為適當的鯊魚保育和魚翅貿易規管的迫切性作出警示,不可
持續的鯊魚漁業更應得到遏止。
鯊魚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方面,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香港則是全球魚翅貿易的主要
樞紐,全球約50%的魚翅在本港銷售或分銷。香港特區政府應正視鯊魚保育問題,立法規
管和監控魚翅貿易。這樣,香港也可為保衛全球海洋生態出一分力,貢獻世界。
此致
四十一位熱愛海洋的科學家
(完整科學家名單,請參閱英文版本)
海洋科學家給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原整PDF版本函件可於以下連結下載:
5月22日海洋科學家給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函件.PDF